总第114期2005年3月10日
◆ 写在卷首
>>
卷首语
◆ 新闻视野
>>
锦程集团荣获“中国物流行...
>>
锦联集团荣获“辽宁省最佳...
>>
中共锦联集团党委第一届四...
>>
延边锦程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
锦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李东军...
>>
地产集团组织开展“学习万...
>>
沈阳地产“金鸡报晓“灯组...
◆ 管理视线
>>
打造优秀团队,合作共赢未...
>>
制度管理,企业的基础管理...
◆ 行业纵览
>>
浅析“定点采购”与“询价...
>>
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 文...
>>
认识空气,健康有心 文...
>>
浅析白领阶层 文/温静
>>
携手都市白领,共奏品牌交...
◆ 学习沙龙
>>
让战略从纸上落地 文/...
◆ 心灵看板
>>
与窗的N次对话 文 刘...
>>
缩小梦想 赵晶
◆ 休闲驿站
>>
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事
>>
物业也疯狂 姜韦韦
>>
屠 强 记 李轶
◆ 生日贺卡
>>
生日快乐
◆ 锦联人录
>>
锦程GBC——跨一步,寻...
2019年第5期(总283期)
2019年第4期(总282期)
2019年第3期(总281期)
2019年第2期(总280期)
2019年第1期(总279期)
2018年第12期(总278期)
2018年第11期(总277期)
2018年第10期(总276期)
2018年第9期(总275期)
2018年第8期(总274期)
2018年第7期(总273期)
2018年第6期(总272期)
2018年第5期(总271期)
2018年第4期(总270期)
2018年第3期(总269期)
2018年第2期(总268期)
2018年第1期(总267期)
2017年第12期(总266期)
2017年第11期(总265期)
2017年第10期(总264期)
2017年第9期(总263期)
2017年第8期(总262期)
2017年第7期(总261期)
2017年第6期(总260期)
2017年第5期(总259期)
2017年第4期(总258期)
2017年第3期(总257期)
2017年第2期(总256期)
2017年第1期(总255期)
2016年第12期(总254期)
2016年第11期(总253期)
2016年第10期(总252期)
2016年第9期(总251期)
2016年第8期(总250期)
2016年第7期(总249期)
2016年第6期(总248期)
2016年第5期(总247期)
2016年第4期(总246期)
2016年第3期(总245期)
2016年第2期(总244期)
2016年第1期(总243期)
2015年第12期(总242期)
2015年第11期(总241期)
2015年第10期(总240期)
2015年第9期(总239期)
2015年第8期(总238期)
2015年第7期(总237期)
2015年第6期(总236期)
2015年第4-5期(总235期)
2015年第3期(总234期)
2015年第1-2期(总233期)
2014年第12期(总232期)
2014年第11期(总231期)
2014年第10期(总230期)
2014年第09期(总229期)
2014年第08期(总228期)
2014年第07期(总227期)
2014年第06期(总226期)
2014年第05期(总225期)
2014年第04期(总224期)
2014年第03期(总223期)
2014年第02期(总222期)
2014年第01期(总221期)
2013年第12期(总220期)
2013年第11期(总219期)
2013年第10期(总218期)
2013年第09期(总217期)
2013年第08期(总216期)
2013年第07期(总215期)
2013年第06期(总214期)
2013年第05期(总213期)
2013年第04期(总212期)
2013年第03期(总211期)
2013年第02期(总210期)
2013年第01期(总209期)
2012年第12期(总208期)
2012年第11期(总207期)
2012年第10期(总206期)
2012年第09期(总205期)
2012年第08期(总204期)
2012年第07期(总203期)
2012年第06期(总202期)
2012年第05期(总201期)
2012年第04期(总200期)
2012年第03期(总199期)
2012年第02期(总198期)
2012年第01期(总197期)
2011年第12期(总196期)
2011年第11期(总195期)
2011年第10期(总194期)
2011年第09期(总193期)
2011年第08期(总192期)
2011年第07期(总191期)
2011年第06期(总190期)
2011年第05期(总189期)
2011年第04期(总188期)
2011年第03期(总187期)
2011年第02期(总186期)
2011年第01期(总185期)
2010年第12期(总184期)
2010年第11期(总183期)
2010年第10期(总182期)
2010年第09期(总181期)
2010年第08期(总180期)
2010年第07期(总179期)
2010年第06期(总178期)
2010年第05期(总177期)
2010年第04期(总176期)
2010年第03期(总175期)
2010年第02期(总174期)
2010年第01期(总173期)
2009年第12期(总172期)
2009年第11期(总171期)
2009年第10期(总170期)
2009年第09期(总169期)
2009年第08期(总168期)
2009年第07期(总167期)
2009年第06期(总166期)
2009年第05期(总165期)
2009年第04期(总164期)
2009年第03期(总163期)
2009年第02期(总162期)
2009年第01期(总161期)
2008年第12期(总160期)
2008年第11期(总159期)
2008年第10期(总158期)
2008年第09期(总157期)
2008年第08期(总156期)
2008年第07期(总155期)
2008年第06期(总154期)
2008年第05期(总153期)
2006年第08期(总132期)
2008年第04期(总152期)
2008年第03期(总151期)
2008年第02期(总150期)
2008年第01期(总149期)
2007年第12期(总148期)
2007年第11期(总147期)
2007年第10期(总146期)
2007年第09期(总145期)
2007年第08期(总144期)
2007年第07期(总143期)
2007年第06期(总142期)
2007年第05期(总141期)
2007年第04期(总140期)
2007年第03期(总139期)
2007年第02期(总138期)
2007年第01期(总137期)
2006年第12期(总136期)
2006年第11期(总135期)
2006年第10期(总134期)
2006年第09期(总133期)
2006年第07期(总131期)
2006年第06期(总130期)
2006年第05期(总129期)
2006年第04期(总128期)
2006年第03期(总127期)
2006年第02期(总126期)
2006年第01期(总125期)
2005年第12期(总124期)
2005年第11期(总123期)
2005年第10期(总122期)
2005年第09期(总121期)
2005年第08期(总120期)
2005年第07期(总119期)
2005年第06期(总118期)
2005年第05期(总117期)
2005年第04期(总116期)
2005年第03期(总115期)
2005年第02期(总114期)
2005年第01期(总113期)
2004年第12期(总112期)
2004年第11期(总111期)
2004年第10期(总110期)
2004年第09期(总109期)
2004年第08期(总108期)
2004年第07期(总107期)
2004年第06期(总106期)
2004年第05期(总105期)
2004年第04期(总104期)
2004年第03期(总103期)
2004年第02期(总102期)
2004年第01期(总101期)
2003年第12期(总99、100期)
2003年第10期(总98期)
2003年第09期(总97期)
2003年第08期(总96期)
2003年第07期(总95期)
2003年第06期(总94期)
2003年第05期(总93期)
2003年第04期(总92期)
2003年第03期(总91期)
2003年第02期(总90期)
2003年第01期(总89期)
2002年第12期(总88期)
2002年第11期(总87期)
2002年第10期(总86期)
2002年第09期(总85期)
2002年第08期(总84期)
2002年第07期(总83期)
2002年第06期(总82期)
2002年第05期(总81期)
2002年第04期(总80期)
2002年第02,03期(总78,79期)
2002年第01期(总77期)
认识空气,健康有心 文/孙祥臣
编者按:室内空气质量——这似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问题,但居室空气污染的危害却不可小觑。国际上一些室内环境专家已经把室内空气污染列入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因素之一。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大家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
空气、阳光与水分,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其中尤以空气与人们的生存联系最为紧密,只要出现数分钟缺失,足可以造成生命危险,如果质量发生少许变异,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什么是空气?它具有那些特征?
空气,它是包覆于地球表面之上各种气体的统称。干净的空气中含有78%的氮气(N2)、21%的氧气(O2)、0.9%的氩气(Ar)和0.04%的二氧化碳(CO2),其余各种气体之和,还占不到空气总量的0.1%。而人们生存呼吸所需要的,只是其中的氧气,即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干净的空气具有如下特征:
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气态流体;像一床厚度达18公里(指空气对流层,下同)的巨大松软棉被覆盖在地球的表面。
具有一定重量、密度较低、且离地面越高处,密度越低,温度也越低。
具有“热升冷降”的对流特性,越接近地表,其平移流动性越差。
含有一定水分,水分的容纳能力与自身温度的高低成正比。
对细微固体杂质,如尘埃、飞沫、微生物等,具有悬浮与扩散能力。
存在稀释与氧化能力,对适量污染物具有自我洁净与清除的能力。
所谓空气污染,即是指改变了干净空气的成分比例或将任何不属于空气成分的物质超自洁力地进入到干净空气之中,即称为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的典型模式:
溶胶扩散:当固体污染物进入干净空气之后,将会吸附空气中含有的液体,形成具有一定粒度的溶胶粒子。千千万万的溶胶粒子以空气为介质,借助空气的浮力与流动性,像“飞船”一样在空间自由游荡,成为飞沫、细菌、病毒等“乘客”随意搭乘的天然交通工具;也可吸纳所能接触到的其它微量气体,使“飞船”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化学反应工厂。溶胶扩散是空气传播疾病、扩散污染的最典型摸式。
洼地效应:含有溶胶粒子的空气比重较大,往往贴近地表存在,特别容易沉积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带,并长期滞留在这些通风不良的地方。因此,建设在盆地与河谷地带的城市与居住在低层楼房内的住户,其环境空气必然较差。
热岛效应:大城市建筑物林立,人口密集,耗能较高,因此释放的热能也多,一般城市中心地带气温比郊区高出好几度,从而形成“热岛”。由于空气的对流特性,热空气上升,郊区的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向市中区,形成喷水池般的空气循环模型,如果缺少强劲的横向气流瓦解此模型,城市空气将陷入热岛效应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目前大城市阶段性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
光化学烟雾:由工厂烟囱与汽车尾气排放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碳氢(HC)化合物和氮氧(NON)化物,人们常称之为一次污染物,可直接对空气造成污染;但是它们与溶胶粒子结合后,在太阳光的催化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状如在阳光下发酵粪便,生成为毒性放大十倍以上的臭氧、醛、酮、酸、苯等二次污染物。由一、二次污染物混合形成的烟雾,叫光化学污染烟雾,俗称杀人雾。在1952年12月5日至9日,英国伦敦因毒雾笼罩,四天时间之内夺去了4000人的性命,其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陆续死于呼吸系统的并发性疾病。
密闭污染:现有建筑物空间设计绝大多数过于密集与封闭,造成街区空气流动困难、乌烟瘴气聚集、居室内部新风量严重不足,加上室内装修污染严重,致使活氧含量达不到人体所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有毒有害气体(飞沫、尘螨、甲醛、氨气、人蓄体味等)长期沉积,让人们所呼吸的空气质量更是雪上加霜。据国内权威检测机构公报显示,在众多的家居与写字楼中,空气污染超标率已达30—70倍之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空气中常见的污染物:
悬浮颗粒:尘埃、碳烟、孢子、花粉、毛发等。
微生物:细菌、病毒、飞沫、虫螨等。
化学污染:SO2、SO3、H2SO4、H3S、CO、CO2、NO、NO2、NH3、Cl2、HF、 O3、HCl、PAN、CH化合物等。矿物燃料排污、工农业排污、日用化学品污染,共占空气污染物来源的70%以上。
空气污染物对环境与人体的影响:
污染物对人体与环境的影响病例
溶胶粒子: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人体后,小部分附着在呼吸道壁上,约有一半附着在肺壁上,并将其携带的细菌、病毒或化学污染物传染给人体各器官,造成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能混浊空气,为光化学污染提供基础条件。 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夕肺、肺癌、流感、流脑、非典……。
二氧化硫(SO2):对眼结膜、鼻粘膜或呼吸系统器官刺激强烈,直接引发器官疾患;与空气中水分混合后形成酸雨,腐蚀金属、酸蚀土壤、破坏植被。 鼻炎、咽炎、气管炎、肺炎、味觉障碍、头昏、血液中毒……。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CO、NO):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比氧气强300倍以上,使之失去输氧能力,造成血液中毒,侵入肺部后可直接引发肺水肿 煤气中毒、瘴气窒息、头昏、胸闷、肺气肿……
碳氢化合物(-CH-):包含矿物燃料及其排放物、各种烃类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会产生慢性中毒。出现头昏、胸闷、恶心等症状。
室内空气内循环处理技术的局限: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空气处理产品,包括空调机在内,设计上普遍采用空气内循环方式:即产品全部采集室内空气,经功能处理后,再排放到室内。该种处理模式,从卫生保健角度讲,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内循环处理室内空气,使室内长期缺乏新鲜空气补充,必然导致室内空气中的活氧含量下降、氧气供量不足和细菌孳生。这是“空调病”产生的根源。
按流体力学理论,出风口外的风速,将随离开出风口的距离而成平方倍数地衰减,若进、出风口之间的距离较近时,就很容易形成风流的闭合回路,而使远离风口的空气,根本无机会参与处理过程。换句话讲,采用内循环方式处理室内空气,必然造成大片的死角与盲区,很难实现有效处理,从而使得空气改善效果极其有限。
现有的内循环式空气净化产品,均未设置换新风功能,而是完全依靠各种滤网来强行滤除空气中的杂质,拟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因所采用的滤网表面,极易被溶胶粒子大量积聚和覆盖、堵塞网孔、影响通风量和让滤网失去净化活性,如果人们清洗或更换不及时,就更加容易使滤网成为二次污染物的诞生地和细菌繁衍孳生的理想乐园。
另有部分空气净化产品,是将净化剂雾化后,直接喷洒到室内空气当中去,与溶胶粒子结合产生化学反应,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目前,该方法对净化效果持久性和反应生成物的二次污染问题,还未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室内空气外循环技术的突破性贡献:
室内空气外循环处理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的室内空气内循环处理技术而创立的一门新兴技术,其突破性贡献在于:
全部采集室外新风,经净化优化处理后注入室内(若中央空调),以此可以彻底排挤掉室内原有的污浊空气,保证了室内活氧供应充裕和空气干净卫生,维持了人体正常机能需要,有利于人体健康。
可维持室内空气处于适当的正压状态,屏蔽室外未经处理的空气回流入室,阻断了气流性疾病的传播路径,避免了室内空气的二次交叉污染,保持了室内环境较长时期的洁净卫生。
为空气对流和一次性地利用新鲜空气提供了条件,避免了空气的反复利用,降低了人与人之间飞沫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并可从源头调节与控制好空气质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虽然室外空气备受污染,悬浮颗粒物含量可能会大大超过室内,但是,其细菌含量却只有室内空气的几十分之一至几百分之一;而装修产生的污染空气之对比,则只有室内空气含量的数百分之一至数万分之一。因此,采用外循环技术处理室内空气,是国内外目前该领域内,灭菌排污效果最佳、处理最彻底、结果保持性最好、副作用最小、能耗最低、同时也是最明智、最科学的一种处理方法。
(孙祥臣:锦联大厦工程部经理。)
加入时间:2005/3/10 9:53:00
阅读次数: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