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06期2004年7月1日
◆ 写在卷首
>>
优秀企业的任务
◆ 新闻视野
>>
新闻
◆ 管理视线
>>
打破常规谈用人 文/董...
>>
你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吗?...
◆ 行业纵览
>>
平地起高楼 文/于大海
>>
德隆“沉没” 文/谢冬...
>>
会所的现状与思考 文/...
>>
浅谈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 ...
◆ 学习沙龙
>>
《尽职尽责》读后感 文...
>>
我被雇来做什么 文/王...
>>
KPI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
◆ 心灵看板
>>
流 年 文/刘静
>>
我的人生转折 文/汪一...
>>
流逝的岁月 文/王莉萍
◆ 休闲驿站
>>
七月的小禅 文/赵燕燕
>>
时代呼唤英雄 文/刘涛
>>
静夜思 文/曲英华
◆ 七一专题
>>
党建知识问答
◆ 生日贺卡
>>
生日贺卡
◆ 锦联人录
>>
星光灿烂 荣耀锦联 文...
2019年第5期(总283期)
2019年第4期(总282期)
2019年第3期(总281期)
2019年第2期(总280期)
2019年第1期(总279期)
2018年第12期(总278期)
2018年第11期(总277期)
2018年第10期(总276期)
2018年第9期(总275期)
2018年第8期(总274期)
2018年第7期(总273期)
2018年第6期(总272期)
2018年第5期(总271期)
2018年第4期(总270期)
2018年第3期(总269期)
2018年第2期(总268期)
2018年第1期(总267期)
2017年第12期(总266期)
2017年第11期(总265期)
2017年第10期(总264期)
2017年第9期(总263期)
2017年第8期(总262期)
2017年第7期(总261期)
2017年第6期(总260期)
2017年第5期(总259期)
2017年第4期(总258期)
2017年第3期(总257期)
2017年第2期(总256期)
2017年第1期(总255期)
2016年第12期(总254期)
2016年第11期(总253期)
2016年第10期(总252期)
2016年第9期(总251期)
2016年第8期(总250期)
2016年第7期(总249期)
2016年第6期(总248期)
2016年第5期(总247期)
2016年第4期(总246期)
2016年第3期(总245期)
2016年第2期(总244期)
2016年第1期(总243期)
2015年第12期(总242期)
2015年第11期(总241期)
2015年第10期(总240期)
2015年第9期(总239期)
2015年第8期(总238期)
2015年第7期(总237期)
2015年第6期(总236期)
2015年第4-5期(总235期)
2015年第3期(总234期)
2015年第1-2期(总233期)
2014年第12期(总232期)
2014年第11期(总231期)
2014年第10期(总230期)
2014年第09期(总229期)
2014年第08期(总228期)
2014年第07期(总227期)
2014年第06期(总226期)
2014年第05期(总225期)
2014年第04期(总224期)
2014年第03期(总223期)
2014年第02期(总222期)
2014年第01期(总221期)
2013年第12期(总220期)
2013年第11期(总219期)
2013年第10期(总218期)
2013年第09期(总217期)
2013年第08期(总216期)
2013年第07期(总215期)
2013年第06期(总214期)
2013年第05期(总213期)
2013年第04期(总212期)
2013年第03期(总211期)
2013年第02期(总210期)
2013年第01期(总209期)
2012年第12期(总208期)
2012年第11期(总207期)
2012年第10期(总206期)
2012年第09期(总205期)
2012年第08期(总204期)
2012年第07期(总203期)
2012年第06期(总202期)
2012年第05期(总201期)
2012年第04期(总200期)
2012年第03期(总199期)
2012年第02期(总198期)
2012年第01期(总197期)
2011年第12期(总196期)
2011年第11期(总195期)
2011年第10期(总194期)
2011年第09期(总193期)
2011年第08期(总192期)
2011年第07期(总191期)
2011年第06期(总190期)
2011年第05期(总189期)
2011年第04期(总188期)
2011年第03期(总187期)
2011年第02期(总186期)
2011年第01期(总185期)
2010年第12期(总184期)
2010年第11期(总183期)
2010年第10期(总182期)
2010年第09期(总181期)
2010年第08期(总180期)
2010年第07期(总179期)
2010年第06期(总178期)
2010年第05期(总177期)
2010年第04期(总176期)
2010年第03期(总175期)
2010年第02期(总174期)
2010年第01期(总173期)
2009年第12期(总172期)
2009年第11期(总171期)
2009年第10期(总170期)
2009年第09期(总169期)
2009年第08期(总168期)
2009年第07期(总167期)
2009年第06期(总166期)
2009年第05期(总165期)
2009年第04期(总164期)
2009年第03期(总163期)
2009年第02期(总162期)
2009年第01期(总161期)
2008年第12期(总160期)
2008年第11期(总159期)
2008年第10期(总158期)
2008年第09期(总157期)
2008年第08期(总156期)
2008年第07期(总155期)
2008年第06期(总154期)
2008年第05期(总153期)
2006年第08期(总132期)
2008年第04期(总152期)
2008年第03期(总151期)
2008年第02期(总150期)
2008年第01期(总149期)
2007年第12期(总148期)
2007年第11期(总147期)
2007年第10期(总146期)
2007年第09期(总145期)
2007年第08期(总144期)
2007年第07期(总143期)
2007年第06期(总142期)
2007年第05期(总141期)
2007年第04期(总140期)
2007年第03期(总139期)
2007年第02期(总138期)
2007年第01期(总137期)
2006年第12期(总136期)
2006年第11期(总135期)
2006年第10期(总134期)
2006年第09期(总133期)
2006年第07期(总131期)
2006年第06期(总130期)
2006年第05期(总129期)
2006年第04期(总128期)
2006年第03期(总127期)
2006年第02期(总126期)
2006年第01期(总125期)
2005年第12期(总124期)
2005年第11期(总123期)
2005年第10期(总122期)
2005年第09期(总121期)
2005年第08期(总120期)
2005年第07期(总119期)
2005年第06期(总118期)
2005年第05期(总117期)
2005年第04期(总116期)
2005年第03期(总115期)
2005年第02期(总114期)
2005年第01期(总113期)
2004年第12期(总112期)
2004年第11期(总111期)
2004年第10期(总110期)
2004年第09期(总109期)
2004年第08期(总108期)
2004年第07期(总107期)
2004年第06期(总106期)
2004年第05期(总105期)
2004年第04期(总104期)
2004年第03期(总103期)
2004年第02期(总102期)
2004年第01期(总101期)
2003年第12期(总99、100期)
2003年第10期(总98期)
2003年第09期(总97期)
2003年第08期(总96期)
2003年第07期(总95期)
2003年第06期(总94期)
2003年第05期(总93期)
2003年第04期(总92期)
2003年第03期(总91期)
2003年第02期(总90期)
2003年第01期(总89期)
2002年第12期(总88期)
2002年第11期(总87期)
2002年第10期(总86期)
2002年第09期(总85期)
2002年第08期(总84期)
2002年第07期(总83期)
2002年第06期(总82期)
2002年第05期(总81期)
2002年第04期(总80期)
2002年第02,03期(总78,79期)
2002年第01期(总77期)
德隆“沉没” 文/谢冬娇
——对德隆资金链条解体的反思
“全球第一CEO”,掌舵通用电器(GE)二十年的杰克·韦尔奇正在进行他充满魅力的中国之旅,此时此刻,当年号称“韦尔奇+巴菲特”的唐氏兄弟,恐怕已经没有心情去聆听韦尔奇的大论了,此情此景,让人不胜唏嘘,毕竟,不可否认,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当中,有机会成为像GE一样的世界级战略投资公司,德隆走在了最前面。
德隆提出了许多概念,比如产业整合,企业家俱乐部等,曾为许多经济界和企业界的人士所推崇,但当危机到来时,这些概念并没有能够挽救它,资金链条的断裂,无情的导致德隆系的崩盘,德隆系从新疆到上海,从实业到证券,上上下下177个企业,集体失血,经济规律再一次残酷证明这条铁律:现金为王,否则成也是它,败也是它。
资金一直是德隆最关键的命脉,同时也是它最大的秘密,长期以来德隆的资本运作手腕一直为人所惊叹,而支持它的便是天文数字的资金,估计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的规模至少在100个亿,从表象来看,德隆的危机是财务危机所导致,但根本原因是其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必然结果,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只是德隆问题爆发的催化剂而已。对于这样一个失败的典型,顺着资金链条,我认为有四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德隆:一是债务结构不合理;二是财务风险难以估计;三是资金成本太高;四是产业整合并未带来充足的现金流。
一、债务结构不合理
德隆所整合的产业多为传统制造业,行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需要长期融资支持,这种收购模式类似于国外某些产业基金的做法,但国际产业基金之所以可以大举并购,核心因素在于他们获得的融资都为长期资金,不注重短期回报,因此能够与产业回收周期相符合,但在国内,象德隆这样的民营资本很难获得银行的长期贷款,只能用短期融资来支持长期项目,拆东墙补西墙,“短债长用”的脆弱债务结构,为今日资金链的崩溃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二、财务风险难以估计
自进入资本市场伊始,德隆的高速扩张便伴随着同样高速的融资,几乎每一次投资,都会将其设计为更大规模的融资行为,德隆最重要的融资来源有二: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直接从证券市场融资的还在少数,更多的是利用上市公司的信誉,以贷款、担保、抵押等形式由德隆的其它关联公司从银行取得资金,上市公司大量未披露的或有负债,成为德隆获取资金的强力手段。而德隆控制的各类金融机构更是将融资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其效率更高的融资平台。这种方式运用起来,实际上是利用金融杠杆来以小搏大,举例为证:先掌握一家上市的壳公司装入优质资产,大幅抬高股价,然后通过公开市场融资或通过已经大大升值了的股票质押贷款的方法圈来大量现金,有了现金就可以控制更多的上市公司,装入优质资产,每循环一次,控制的资金就可以成倍放大,以达到以一搏十甚至以一搏百的效果,然而,金融操作的定律是: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越大,对应的风险就越高,这个规律和中国国情无关,和“金融制度不健全”也无关,因为风险是可以作为成本来评估的,换句话说,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可以折算成当前资产净现值的损失,如果一项金融操作增加了风险,即使帐面盈利,实际仍可能是亏损的,德隆的倒下也许能有效地提醒我们:即使是企业英才,也不能超越经济和市场规律。
三、资金成本太高
在德隆的整个资金链中,上市公司、非上市企业、金融机构被各种担保、委托理财、挪用等关系连结成一团,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德隆在向社会融资时,习惯以高额回报吸引出资方,比如委托理财方式,一般融资年利率都在13%以上,当资金链紧张的时候,甚至达到过18%到20%的利率,人人心知肚明,市场不会认可高达10%以上的利率,然而,德隆上千亿的资金链,却的的确确在这种浅规则下运行。为什么非理性的委托理财资金提供者如此众多,其中不乏个人大户和私企老板,我想这也是由于社会资金缺乏更好的投资机会,造成委托理财——庄家融资这一病毒的滋生蔓延。
四、产业整合并未带来足够的现金流
一方面,德隆的投资速度急速加快,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所投资的项目产生的经营现金流又不足以弥补资金缺口。产业整合一直是德隆引以为豪的企业理念,在短短数年内一口气进入了数十个产业,但实际问题是德隆所整合的产业并没有带来足够的现金流,据披露,德隆系上市公司旗下产业每年大约产生6亿元利润,这笔钱仅够偿还银行到期贷款利息略为紧张,如果加上每年产生的巨额管理费和社会融资成本,德隆的现金收支只能入不敷出。
但这种危机被德隆强大的融资能力掩盖了过去,依靠形形色色的融资,德隆一度形成现金流量充足的假象,德隆高层始终相信,他们投资项目的质地都是优良的,短期的入不敷出是必需的前期投入,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丰收的一天,问题是,融资链条断裂时,才发现,远水永远解不了近渴。
至2003年底,宏观调控信贷收缩,德隆短期贷款一断,“信用危机”由此加速,各级银行闻风收缩——德隆旗下的任何一家企业从此没有贷到一分钱。
走出资金链条,另有一些小感触:
1、企业的成长路径,难以摆脱“第一桶金”的烙印。(德隆起家于1986年初生的中国股市的爆富机会)
2、管理需要底蕴,不是几千万能买到的。(德隆以与麦肯锡、罗兰贝格等合作为荣)
3、在资本上动的脑筋多了,容易偏离做实业的轨道。
4、集团出了问题,下面再好的公司也难逃一劫。
本文仅对德隆的“沉没”谈及一些非常粗浅的想法,有许多不能看到、想到、悟到的地方,愿与各位同事共同探讨。
(谢冬娇:集团公司计划财务部部长。)
加入时间:2004/7/6 11:14:00
阅读次数: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