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93期2003年5月29日
◆ 写在卷首
>>
战略与执行 文/李东军
◆ 新闻视野
>>
新闻视野
◆ 管理视线
>>
小故事,大道理 文/孔庆...
◆ 现代物流
>>
发展物流业—大势所趋 文...
◆ 财经视窗
>>
电子商务时代与网络财务 ...
◆ 读书时间
>>
拒绝平庸,追求卓越——读...
◆ 新人心语
>>
锦联文化 锦联人 文/...
◆ 世纪经典
>>
演绎空间表情——解读[世...
◆ 营销世界
>>
浅谈准客户的挖掘与培养 ...
◆ 我爱我家
>>
我的母亲——写在母亲节后...
>>
献给父亲的一首歌 文/董...
◆ 随想杂谈
>>
读书和思考 文/周吉鑫
◆ 风雨人生
>>
知晓sars——再叙人生...
>>
“非典”流行的春天,我想...
◆ 浮光掠影
>>
草原之旅 文/夏英伟
◆ 七彩文苑
>>
诗两首 文/陈鹏
>>
春天的记忆 文/张韧
◆ 生日贺卡
>>
生日贺卡
2019年第5期(总283期)
2019年第4期(总282期)
2019年第3期(总281期)
2019年第2期(总280期)
2019年第1期(总279期)
2018年第12期(总278期)
2018年第11期(总277期)
2018年第10期(总276期)
2018年第9期(总275期)
2018年第8期(总274期)
2018年第7期(总273期)
2018年第6期(总272期)
2018年第5期(总271期)
2018年第4期(总270期)
2018年第3期(总269期)
2018年第2期(总268期)
2018年第1期(总267期)
2017年第12期(总266期)
2017年第11期(总265期)
2017年第10期(总264期)
2017年第9期(总263期)
2017年第8期(总262期)
2017年第7期(总261期)
2017年第6期(总260期)
2017年第5期(总259期)
2017年第4期(总258期)
2017年第3期(总257期)
2017年第2期(总256期)
2017年第1期(总255期)
2016年第12期(总254期)
2016年第11期(总253期)
2016年第10期(总252期)
2016年第9期(总251期)
2016年第8期(总250期)
2016年第7期(总249期)
2016年第6期(总248期)
2016年第5期(总247期)
2016年第4期(总246期)
2016年第3期(总245期)
2016年第2期(总244期)
2016年第1期(总243期)
2015年第12期(总242期)
2015年第11期(总241期)
2015年第10期(总240期)
2015年第9期(总239期)
2015年第8期(总238期)
2015年第7期(总237期)
2015年第6期(总236期)
2015年第4-5期(总235期)
2015年第3期(总234期)
2015年第1-2期(总233期)
2014年第12期(总232期)
2014年第11期(总231期)
2014年第10期(总230期)
2014年第09期(总229期)
2014年第08期(总228期)
2014年第07期(总227期)
2014年第06期(总226期)
2014年第05期(总225期)
2014年第04期(总224期)
2014年第03期(总223期)
2014年第02期(总222期)
2014年第01期(总221期)
2013年第12期(总220期)
2013年第11期(总219期)
2013年第10期(总218期)
2013年第09期(总217期)
2013年第08期(总216期)
2013年第07期(总215期)
2013年第06期(总214期)
2013年第05期(总213期)
2013年第04期(总212期)
2013年第03期(总211期)
2013年第02期(总210期)
2013年第01期(总209期)
2012年第12期(总208期)
2012年第11期(总207期)
2012年第10期(总206期)
2012年第09期(总205期)
2012年第08期(总204期)
2012年第07期(总203期)
2012年第06期(总202期)
2012年第05期(总201期)
2012年第04期(总200期)
2012年第03期(总199期)
2012年第02期(总198期)
2012年第01期(总197期)
2011年第12期(总196期)
2011年第11期(总195期)
2011年第10期(总194期)
2011年第09期(总193期)
2011年第08期(总192期)
2011年第07期(总191期)
2011年第06期(总190期)
2011年第05期(总189期)
2011年第04期(总188期)
2011年第03期(总187期)
2011年第02期(总186期)
2011年第01期(总185期)
2010年第12期(总184期)
2010年第11期(总183期)
2010年第10期(总182期)
2010年第09期(总181期)
2010年第08期(总180期)
2010年第07期(总179期)
2010年第06期(总178期)
2010年第05期(总177期)
2010年第04期(总176期)
2010年第03期(总175期)
2010年第02期(总174期)
2010年第01期(总173期)
2009年第12期(总172期)
2009年第11期(总171期)
2009年第10期(总170期)
2009年第09期(总169期)
2009年第08期(总168期)
2009年第07期(总167期)
2009年第06期(总166期)
2009年第05期(总165期)
2009年第04期(总164期)
2009年第03期(总163期)
2009年第02期(总162期)
2009年第01期(总161期)
2008年第12期(总160期)
2008年第11期(总159期)
2008年第10期(总158期)
2008年第09期(总157期)
2008年第08期(总156期)
2008年第07期(总155期)
2008年第06期(总154期)
2008年第05期(总153期)
2006年第08期(总132期)
2008年第04期(总152期)
2008年第03期(总151期)
2008年第02期(总150期)
2008年第01期(总149期)
2007年第12期(总148期)
2007年第11期(总147期)
2007年第10期(总146期)
2007年第09期(总145期)
2007年第08期(总144期)
2007年第07期(总143期)
2007年第06期(总142期)
2007年第05期(总141期)
2007年第04期(总140期)
2007年第03期(总139期)
2007年第02期(总138期)
2007年第01期(总137期)
2006年第12期(总136期)
2006年第11期(总135期)
2006年第10期(总134期)
2006年第09期(总133期)
2006年第07期(总131期)
2006年第06期(总130期)
2006年第05期(总129期)
2006年第04期(总128期)
2006年第03期(总127期)
2006年第02期(总126期)
2006年第01期(总125期)
2005年第12期(总124期)
2005年第11期(总123期)
2005年第10期(总122期)
2005年第09期(总121期)
2005年第08期(总120期)
2005年第07期(总119期)
2005年第06期(总118期)
2005年第05期(总117期)
2005年第04期(总116期)
2005年第03期(总115期)
2005年第02期(总114期)
2005年第01期(总113期)
2004年第12期(总112期)
2004年第11期(总111期)
2004年第10期(总110期)
2004年第09期(总109期)
2004年第08期(总108期)
2004年第07期(总107期)
2004年第06期(总106期)
2004年第05期(总105期)
2004年第04期(总104期)
2004年第03期(总103期)
2004年第02期(总102期)
2004年第01期(总101期)
2003年第12期(总99、100期)
2003年第10期(总98期)
2003年第09期(总97期)
2003年第08期(总96期)
2003年第07期(总95期)
2003年第06期(总94期)
2003年第05期(总93期)
2003年第04期(总92期)
2003年第03期(总91期)
2003年第02期(总90期)
2003年第01期(总89期)
2002年第12期(总88期)
2002年第11期(总87期)
2002年第10期(总86期)
2002年第09期(总85期)
2002年第08期(总84期)
2002年第07期(总83期)
2002年第06期(总82期)
2002年第05期(总81期)
2002年第04期(总80期)
2002年第02,03期(总78,79期)
2002年第01期(总77期)
读书和思考 文/周吉鑫
不管你读过多少书,如果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东西。
读书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但思考可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它象在风中煽火一样,必须不断的煽动,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使之持久不懈怠。
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非常的不同。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喜怒哀乐的情绪,已经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思考时,则不然,在思考的瞬间,精神与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想活动,不象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所以,一天到晚死读书的人,他的精神弹力必定会消失殆尽的,这就象长期被重物压迫的弹簧一样,弹力必定会消失的。
严格说来,有自身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作“引绳”,阅读时通过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些方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书籍非但无益,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如果轻易被他们诱惑的话,我们势必误入歧途不可。所以,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靠他指点迷经,走向正道。最好应当在我们的思想的源泉停滞时,才去读书。如不这样,而是手不释卷地孜孜苦读,而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僻静的角落,这对思想的圣灵实在是罪过。
思考者常遇到这种现象,他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经过长时间研究得来的,闲来不经意地翻书来看,别人早发掘到了。泄气?失望?大可不必,这个你自己思考得到的真理或见解,其价值自然非比寻常,它不象读来的理论,只是浮光掠影而已,它在你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永远不会消逝。
死读书意味着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依的整体,我们可依赖它向某种体系展开,比靠看书吸收他人思想利多害少。因为,后者的思想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他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处于过度拥挤状态,失去了自身正确的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了主见,甚至精神秩序的混乱。
有些人虽然所学无几,但靠着经验、阅历以及零碎的阅读,把所学的一点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融合,或在自己的思想下臣服,所以他们有主见,有判断力。相反,一些读书破万卷的学者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方面,却不如这些胸无点墨的人,这就是因为这些学者没能够去思考,融会贯通。
看来,仅仅勤奋苦读是不够的,让我们尊重心中的守护神,发挥思考的力量,成为有主见、有判断力而又心灵丰富的人吧。
(周吉鑫:任职于锦程软件公司技术支持部。)
加入时间:2003/5/29 15:46:00
阅读次数: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