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39期2007年4月28日
◆ 锦联新闻
>>
锦程物流网销售收入再创新...
>>
锦程物流网扬信誉之帆,为...
>>
中国消费者协会满意度调查...
>>
锦联集团参加2007年春...
>>
强强联手,合作共赢,锦联...
>>
锦联物业获“大连市物业管...
>>
沈阳锦联地产举行沈阳·经...
>>
锦程物流网市场中心赴北京...
>>
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栾庆...
>>
锦联地产集团高层领导至经...
◆ 管理视线
>>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财务总...
◆ 法律在线
>>
物权法热点初读 文...
◆ 职业透视
>>
真实与虚拟—什么才是社区...
>>
浅论关系营销的意义及全新...
>>
立足本地、放眼海外——货...
◆ 客户心声
>>
追求 文/任莹
◆ 锦联精英榜
>>
辉煌————记锦联地产集...
◆ 文体花絮
>>
锦联集团“迎春杯”扑克大...
◆ 人生百味
>>
一场风 文/刘静
>>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读后...
>>
成功的关键—态度 文...
>>
心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 家有喜事
>>
锦联集团4月份员工生日名...
2019年第5期(总283期)
2019年第4期(总282期)
2019年第3期(总281期)
2019年第2期(总280期)
2019年第1期(总279期)
2018年第12期(总278期)
2018年第11期(总277期)
2018年第10期(总276期)
2018年第9期(总275期)
2018年第8期(总274期)
2018年第7期(总273期)
2018年第6期(总272期)
2018年第5期(总271期)
2018年第4期(总270期)
2018年第3期(总269期)
2018年第2期(总268期)
2018年第1期(总267期)
2017年第12期(总266期)
2017年第11期(总265期)
2017年第10期(总264期)
2017年第9期(总263期)
2017年第8期(总262期)
2017年第7期(总261期)
2017年第6期(总260期)
2017年第5期(总259期)
2017年第4期(总258期)
2017年第3期(总257期)
2017年第2期(总256期)
2017年第1期(总255期)
2016年第12期(总254期)
2016年第11期(总253期)
2016年第10期(总252期)
2016年第9期(总251期)
2016年第8期(总250期)
2016年第7期(总249期)
2016年第6期(总248期)
2016年第5期(总247期)
2016年第4期(总246期)
2016年第3期(总245期)
2016年第2期(总244期)
2016年第1期(总243期)
2015年第12期(总242期)
2015年第11期(总241期)
2015年第10期(总240期)
2015年第9期(总239期)
2015年第8期(总238期)
2015年第7期(总237期)
2015年第6期(总236期)
2015年第4-5期(总235期)
2015年第3期(总234期)
2015年第1-2期(总233期)
2014年第12期(总232期)
2014年第11期(总231期)
2014年第10期(总230期)
2014年第09期(总229期)
2014年第08期(总228期)
2014年第07期(总227期)
2014年第06期(总226期)
2014年第05期(总225期)
2014年第04期(总224期)
2014年第03期(总223期)
2014年第02期(总222期)
2014年第01期(总221期)
2013年第12期(总220期)
2013年第11期(总219期)
2013年第10期(总218期)
2013年第09期(总217期)
2013年第08期(总216期)
2013年第07期(总215期)
2013年第06期(总214期)
2013年第05期(总213期)
2013年第04期(总212期)
2013年第03期(总211期)
2013年第02期(总210期)
2013年第01期(总209期)
2012年第12期(总208期)
2012年第11期(总207期)
2012年第10期(总206期)
2012年第09期(总205期)
2012年第08期(总204期)
2012年第07期(总203期)
2012年第06期(总202期)
2012年第05期(总201期)
2012年第04期(总200期)
2012年第03期(总199期)
2012年第02期(总198期)
2012年第01期(总197期)
2011年第12期(总196期)
2011年第11期(总195期)
2011年第10期(总194期)
2011年第09期(总193期)
2011年第08期(总192期)
2011年第07期(总191期)
2011年第06期(总190期)
2011年第05期(总189期)
2011年第04期(总188期)
2011年第03期(总187期)
2011年第02期(总186期)
2011年第01期(总185期)
2010年第12期(总184期)
2010年第11期(总183期)
2010年第10期(总182期)
2010年第09期(总181期)
2010年第08期(总180期)
2010年第07期(总179期)
2010年第06期(总178期)
2010年第05期(总177期)
2010年第04期(总176期)
2010年第03期(总175期)
2010年第02期(总174期)
2010年第01期(总173期)
2009年第12期(总172期)
2009年第11期(总171期)
2009年第10期(总170期)
2009年第09期(总169期)
2009年第08期(总168期)
2009年第07期(总167期)
2009年第06期(总166期)
2009年第05期(总165期)
2009年第04期(总164期)
2009年第03期(总163期)
2009年第02期(总162期)
2009年第01期(总161期)
2008年第12期(总160期)
2008年第11期(总159期)
2008年第10期(总158期)
2008年第09期(总157期)
2008年第08期(总156期)
2008年第07期(总155期)
2008年第06期(总154期)
2008年第05期(总153期)
2006年第08期(总132期)
2008年第04期(总152期)
2008年第03期(总151期)
2008年第02期(总150期)
2008年第01期(总149期)
2007年第12期(总148期)
2007年第11期(总147期)
2007年第10期(总146期)
2007年第09期(总145期)
2007年第08期(总144期)
2007年第07期(总143期)
2007年第06期(总142期)
2007年第05期(总141期)
2007年第04期(总140期)
2007年第03期(总139期)
2007年第02期(总138期)
2007年第01期(总137期)
2006年第12期(总136期)
2006年第11期(总135期)
2006年第10期(总134期)
2006年第09期(总133期)
2006年第07期(总131期)
2006年第06期(总130期)
2006年第05期(总129期)
2006年第04期(总128期)
2006年第03期(总127期)
2006年第02期(总126期)
2006年第01期(总125期)
2005年第12期(总124期)
2005年第11期(总123期)
2005年第10期(总122期)
2005年第09期(总121期)
2005年第08期(总120期)
2005年第07期(总119期)
2005年第06期(总118期)
2005年第05期(总117期)
2005年第04期(总116期)
2005年第03期(总115期)
2005年第02期(总114期)
2005年第01期(总113期)
2004年第12期(总112期)
2004年第11期(总111期)
2004年第10期(总110期)
2004年第09期(总109期)
2004年第08期(总108期)
2004年第07期(总107期)
2004年第06期(总106期)
2004年第05期(总105期)
2004年第04期(总104期)
2004年第03期(总103期)
2004年第02期(总102期)
2004年第01期(总101期)
2003年第12期(总99、100期)
2003年第10期(总98期)
2003年第09期(总97期)
2003年第08期(总96期)
2003年第07期(总95期)
2003年第06期(总94期)
2003年第05期(总93期)
2003年第04期(总92期)
2003年第03期(总91期)
2003年第02期(总90期)
2003年第01期(总89期)
2002年第12期(总88期)
2002年第11期(总87期)
2002年第10期(总86期)
2002年第09期(总85期)
2002年第08期(总84期)
2002年第07期(总83期)
2002年第06期(总82期)
2002年第05期(总81期)
2002年第04期(总80期)
2002年第02,03期(总78,79期)
2002年第01期(总77期)
立足本地、放眼海外——货代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李可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货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量连年高速增长,但我们的货代企业似乎并没有从中获得预期的更多收益,生存反而越来越艰难: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同行和船东的挤压导致竞争的日趋惨烈;市场透明度的提高使货代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为揽取业务或者保住客户而给客户放帐期又让货代企业的风险大大增加……种种不利因素使很多货代企业举步为艰,越来越多的货代经营者在重新思考货代的明天到底要向哪个方向发展。
于是很多货代选择了一种扩大服务范围的方式来提升自身实力,同时寻找更多的利润来源,比如自己成立报关部门或者报关行、自己经营车队、仓库、兼做海运集装箱、散货、空运等业务。这种做法固然会大大提升企业形象和实力,也可以增加很多利润来源,但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需要大量成本的投入,同时也会使货代承担的风险成倍增长,所以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其实是得不偿失。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货代企业应该向综合物流方向发展,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解决方案。从长远来看,这的确是全球的一个大趋势,但从目前的国内市场条件来看,向物流转型在理念、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障碍是国内企业在短期内很难逾越的,并不能解决多数企业的实际问题。即便是在物流比较发达的欧美地区,做综合物流也不是所有货代企业的唯一选择。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货代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型货代要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寻求未来的更大发展,立足于本地的个性化服务、放眼于海外资源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货代企业存在的核心价值问题。本人认为货代的核心价值有三个方面:第一,专业性。由于所处领域的不同,货代企业在选择运输方案、处理当地相关操作等方面比货主企业要更具有专业性,成本也会更低,有了货代企业的服务,货主企业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人员、时间、运输成本,这是货代存在的首要价值;第二,相对稳固的行业资源。货代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然会与船公司、订舱代理、报关行、车队、场站等等这些相关单位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对于货运业务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货主也是同样有价值的;第三,当地服务和风险承担。货代企业可以在当地或口岸代替货主进行订舱、报关报验、拖车、仓储等业务,无疑会降低货主自理的成本,同时在提供这些服务的时候,货主的一些风险也会被转嫁给货代,这也是吸引货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看出,只要货代企业在这三点的任何一个方面可以为货主提供帮助,这个行业就会具有生存的基本条件。
当然,仅仅有这三点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激烈竞争、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想生存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即核心竞争力。规模较大的货代企业的特色往往是在特定航线或者特定业务的价格和专业性方面,而中小型货代在这方面恐怕不会直接掌握太多的资源,但中小货代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为中小货代的货量较小,客户数量也有限,所以他们会非常重视每个客户,愿意在最大限度内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包括帐期和货主企业中个人的回扣等等。所以,占货代多数的中小货代的生存还是有一定空间的,只要能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的特点,尽量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问题的。
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发展的问题。目前,多数货代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来源保持企业发展动力的传统做法是加强销售力度,主要手段是扩充SALES队伍,经过多年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种方式也是有利有弊,而且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虽然SALES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利润收入,但是以往的经验是当SALES做的比较成熟,有了一些稳定的客户时候,SALES人员对客户的掌控力度也比较大,很容易离开原有企业,或者跳槽到其他公司,或者自立门户自己做个小货代,事实上很多货代的经营者最早都是从做SALES起家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企业始终无法突破规模和发展的瓶颈。另外,多数货代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货主的预付货上,而预付货的市场由于竞争和信息化的提高,运价越来越透明,利润也越来越低,开发新客户或者维护现有客户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无疑给货代的发展制造了很多障碍。
其实,在所有由中国出口的业务中预付货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小于到付货。也就是说,多数货代关注的只是整个市场中的一小部分业务,忽略了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本人认为,国内货代要想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发海外业务资源将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开发海外资源不但可以有效的避开国内激烈的竞争,还可以在更大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要想进入这个更大的市场,海外的网络是必不可少的。而海外的网络建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在海外投资设立分公司,很多国际上的大型货代物流企业愿意采用这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全球网络。这种方式对于资金和管理的要求很高,国内多数企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一种方式是在海外寻找代理合作,通过遍布全球的代理形成海外网络,这种方式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讲既节约成本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利用好这样一个海外网络,货代企业的服务和销售系统即可迅速覆盖全球。在货代物流行业比较发达的欧美地区很早就已经关注这种海外网络的建设,企业纷纷在海外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代理合作,同时,很多国际货代组织、货代联盟等机构相继成立,专门为货代企业提供代理合作的服务。企业也从海外代理网络中获得了很多实惠,这对我们国内货代企业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的这种行业形势之下,海外代理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如果能通过海外代理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目的港的优质服务,并通过代理来开发那些原来我们无法介入的到付货,国内货代企业很容易在低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开发更多的新市场和新业务,也会很有效的提升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形象。近几年来,华南地区的一些货代已经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而且效果非常好,甚至有一些货代完全放弃了预付货的争夺,专门经营到付货业务。
面对分散、混乱、不规范的中国货运市场,货代企业在思考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在认清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尽量开拓思路,在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或许我们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加入时间:2007/5/29 9:30:00
阅读次数: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