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专区

首页 > 锦联新闻正文
创新,并走在行业的前面!
2016-04-21
      

  大约在十几年前,我就在锦联提出了“创新,并走在别人的前面”,今天,这已经逐渐地被引入到了锦联企业的文化建设领域,成为锦联企业发展的精神引领。我认为,企业是否想通过创新走在行业的前头,是想不想要的问题;能否做到,是行动能力的问题。如果想都不想,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只有想到并身体力行,才有可能做到和实现。这就是我在当时对自己提出这句话的简单认识。

  追溯一下人类历史,创新,永远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千百年来,人类正是在不断创新中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社会。创新,使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也使社会完成了从原始愚昧到现代文明的历史性转变。看当今社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创新越来越快地改变着企业乃至个人的命运。我们看到,传统的托拉斯级的大企业,就是由于拒绝创新而落魄和颓败;历经百年企业,就由于缺少创新而被创新型的后起之秀超越;那些通过创新而迅速成长为行业翘首和领军企业的案例俯拾即是,那些通过创新而一举成名的企业家也举不胜数。

  我想,不会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吧。就是这家二十世纪初在美国诞生的公司,在发展初期,就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而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二十年后,也同样是这家公司,由于固步自封和拒绝创新,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状况江河日下,先后被在设计和经营上创新的美国通用公司及克莱斯勒公司赶上并超越。时至今日,福特汽车公司仍然存在,虽历时百年,却经历了几度兴衰,可以说,每一次沉浮,都与创新有关。

  美国微软公司的前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教育和告诫他的员工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我理解,比尔盖茨虽然使用的是一个定量的词,但说的却是一句定性的话。他似乎在提醒人们,危机永远存在,优胜劣汰永远是竞争的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在当下全球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慢进就是倒退;不创新发展,就会被淘汰。无论是多大的企业,在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面前,谁也不能例外。优胜劣汰永远都适用任何公司,就像微软这样的巨人公司也毫不例外。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微软公司就是通过创新迅速发展起来的。苹果电脑是通过创新发展起来的,思科是,戴尔是,三星是,阿里巴巴是,腾讯是,携程是……我相信,所有成功的公司几乎都是通过不断地创新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乃至全球,无数成功企业的案例告诉我们,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获取成功的保证。无数失败企业的案例也警示我们,不创新,就要落伍;不创新,就被淘汰;不创新,就会灭亡!

  就在今年的1月19日,美国的柯达公司及其子公司向美国的破产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柯达,这是一个许多年前就被许多人熟悉的名字。在十年前,人们都使用传统的胶片相机,柯达胶卷几乎成为了中国人的照相和洗相的必选胶卷。当年遍布在中国各个城市大街小巷的柯达彩印洗相专卖店,都足以印证了柯达在中国的往日辉煌。柯达在美国,是一个具有130多年历史的老牌公司,追其历史,柯达昔日的成功,也是源于通过技术创新掌握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摄像胶卷技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鼎盛时期,该公司的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市值曾高达310亿美元。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就是这样一个公司,一个工业行业的佼佼者,一个行业的领军企业,为什么会在十几年间颓败和退市了呢?

  我看过了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此做出的分析和判断,尽管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柯达公司的高层经营管理团队盲目自信,对抗时代、行动迟缓,最后,痛失发展机遇。说句心里话,如果说柯达不注重科技创新,那是冤枉了柯达。事实上,早在1926年,柯达公司就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和发展实验室,应该说还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在公司的鼓励和支持下,从1900年到1999年,柯达的研究人员共发明并获得了19576项专利;早在1975年,柯达实验室就研发并掌握了数码相机技术;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柯达就已经研发和制造出1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但可悲的是,柯达公司的经营管理团队却拒绝接受和改变,固执地坚持和坚守着传统的相机和胶片市场地盘。后来,其他创新者也发明和制造了数码相机并快速地推上市场。等到市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数码相机,传统相机和胶卷逐步萎缩后,柯达的经营管理层才发觉不妙,想要转型却为时已晚,机会全无。从柯达公司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从1991年柯达发明并制造出数码相机,到2003年柯达宣布传统相机和胶卷停产并转型,整整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显然,柯达耗费了远远比18个月更长的时间来抉择自己的未来,他们用于完成创新的转变和转型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贻误了最好的转型发展时机,最终成为落伍和失败者。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应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示。对于我们锦联企业集团的领导者、产业的领导人及高管团队,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警醒和教育意义。

  首先,我认为创新不能成为企业空洞的口号和华丽的外衣。我作为一家企业的领导人,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各类企业家和一些高层管理者,大家在一起也常谈论一些与企业创新有关的话题。有些企业家和领导人在给部属讲话和做报告时,也是开口创新,闭口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并没有真正创新的实际行动。这说明,一方面,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意义,已经是得到了大多数企业高层的共识和认同;另一方面,创新也确实成为有些企业时髦的口号和华丽的外装,尽管有些企业的领导人也口头喊着创新,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在企业中领导和推动创新。这是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领悟到为什么要创新,如何去创新,创新将要改变什么和带来什么,正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系统性的成熟想法,所以,他们不会,也不可能领导和付诸于创新的行动。我以为,就锦联企业而言,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只是我个人喊了一句创新口号的层面上,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创新在决策层和执行层面并没有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动力和主导行动。说得准确一点,尽管我在十几年前就喊出了创新的口号,但它并没有成为深入人心的企业精神,十几年来,整个集团的发展表现,都能让我深深地体验和察觉到,创新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被领悟、被执行和被落实是多么的艰难。如何才能使创新不成为空洞的口号,而真正成为深入人心和人们主动并自觉行动的企业精神呢?这也是我多年一直在思考并要力图改善的重要课题。

  其次,我认为颠覆性的创新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力。大多数企业对企业创新的理解过于狭隘,他们只专注于产品和服务,总是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现有东西的改进和完善上,而不是发掘全新的做法。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的吉列公司,这家公司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03年被宝洁公司收购,现在成为宝洁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吉列公司最初生产剃须刀的创新,就是从一个刀片增加到两个刀片,到后来又增加到三个刀片。这种改进固然是创新,但是,它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顾客对产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种对创新的狭隘理解不可能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财富。我认为,企业创新应该是全方面和多方位的,也就是说,在企业的任何方面和任何工作都存在着创新和创造性的机会,任何针对成本和效率的改进及创造都会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大多数的创新都只是围绕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一方面和某一局部或者是某一点上的改变,这些创新对企业效益的提升往往都是较小和有限度的。而唯有颠覆性的创新,才能产生出巨大的、无可限量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有一句老话,叫做时势造英雄,在经济领域或企业界,时势就是到来的经济大势和以此带来的前所未有行业机遇。比如说,十八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就曾引发了十八和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在此期间,世界范围诞生了无以计数工业产业大公司。再比如说,二十世纪中叶,晶体管和半导体的发明和应用,也直接导致了电子工业的革命。之后,又造就了一批像英特尔、微软、苹果、思科和惠普这样的新兴巨人企业。二十世纪后期,电子、无线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应用,又一次为更多的创新者创造了无可计数的成功机会,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在更多的领域和行业通过创新而功成名就。像美国的雅虎、易贝、亚马逊,中国的搜狐、新浪、腾讯、阿里巴巴、淘宝、百度、携程、盛大科技、分众传媒等等,他们都是抓住了科技和经济转型带来的历史性的机遇,通过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彻底改变了原有行业的商业模式而迅速崛起,创造出过去传统企业需要几十年、半个世纪甚至百年才能完成的规模和财富积累。在当今,这样的事例真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再次,我认为颠覆性的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经营团队的认识和完成系统性转型的能力。我判断,当大的历史性的机遇来临时,往往有五种人和五种情况。第一种人看不到机遇;第二种看到了机遇但不知道如何去做;第三种人看到了机遇但没实力去做;第四种人看到了机遇,去做了但没有能力实现,错失了;第五种人是看懂了、去做了,并且有能力实现和最终成功了。毫无疑问,只有第五种人,也只有第五种人,才会取得颠覆性创新的最后胜利。在我看来,锦程物流已经初步走向了对传统产业具有颠覆性的创新道路上。它的基本的理论依据是:中国国际物流市场行业资源还极度分散,行业内还没有通过大规模资源整合而形成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巨人企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了可能和可行。通过全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中国乃至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不仅能大大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还会通过集中采购获得比传统企业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强劲的发展能力及竞争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传统巨人企业的历史性超越。现在看来,摆在锦程物流经营管理团队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做第五种人,实现更辉煌的成功梦想!我认为对锦程物流经营管理团队来说,首先不仅仅是看到机遇,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做。我们必须要懂得和明确,这是一次颠覆性的创新,我们是要创建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是要建造一个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全新运营模式。它的要点必须是系统思考、系统构建、系统规划和系统转型,否则我们不但会付出比传统产业运营更大的代价,而且也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和胜利。这对我们决策和经营管理层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和挑战,这不仅是考验我们的商业眼光,也是检验我们系统性的思考能力;不仅是考验我们系统性的构建水平,更是检验我们的执行和实现能力。我们现在已经是:看懂了、去做了,剩下的就是坚定不移地去实现,系统构建和系统转型。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就会梦想成真,否则我们就会功亏一篑、错失胜利。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哥伦布率领他的船队在大西洋中向西航行去探险发现新的陆地。经过两个月的向西航行,一无所获的船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再向西行就叛乱。激烈的争辩之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如果三天后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他这么做是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的三天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的北美洲。这段记录片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要想获得成功,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最重要的,这是成败的关键。试想,如果他们不是一直向西,而是向南和向北航行,那么他们不但找不到新的大陆,而且还会冻死在南极或北极的冰天雪地里。第二,当你认定走在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坚持、再坚持!因为胜利往往都是在最后的努力和坚持中实现的。以此又让我想到了锦程创新的发展历程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寻找到新的大陆,我们认定向西进发,过程中我们曾犹疑、彷徨,甚至不得已而反复过。我们也曾错误地判断应该向南或向北,我们还曾经走过弯路和倒退。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正确目标的锁定和坚定不移地向我们认定的目标迈进。现在,我们就像当年哥伦布的船队一样,在茫茫的大海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新的陆地,一块肥沃而未曾被开垦的新大陆。向前、再向前,因为前面就是锦程成功的全新未来。

  最后,我认为企业领导人必须要领导并且有能力领导创新。我始终认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家或企业领导人最重要的内在素质和品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不仅决定企业今天的生存和行业位置,更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和行业地位。所以,领导者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并能主导和领导企业的创新,推动企业创造性地发展,以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处于领导或领先地位,使企业能够长久地和持续地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创新必须要成为锦联企业的精神文化和行动文化。记得中国有位大人物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我很赞成这样的说法。那么同样的道理,创新也是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不竭的发展动力。无数历史事实证明,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行动能力的民族和国家总是能领先他国或后来者居上;同样,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行动能力的企业家和企业也总是能创造奇迹,保持领先或实现对前者的超越。有一点在这里我必须强调,创新绝不是领导人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员的事情,只有领导人坚定地领导创新,有能力推动创新,并且能使创新成为企业的精神文化和行动文化,创新才容易被领会,才会被认同和接受,才会被响应和支持。也只有这样,创新才会在企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才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不竭源泉。

  锦联企业经过二十余年发展,业已形成国际物流、地产开发和金融服务三个产业。在此阶段,国际物流行业在中国“入世”十年之后已经全面开放;房地产行业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已经由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开发转向深入三线和县域城镇开发;金融行业在大声呼喊向国内民营企业开放的同时,也让民营企业在开启的门缝外看到了一线的光亮。目前对锦联来说,无论是物流、地产还是金融产业的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经济仍处在快速的发展时期和正处在重要的转型阶段,我希望各产业的领导人能够洞悉世事、远见未来,捕捉机遇、勇于创新,引导和提倡创新精神和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领导人领导创新,企业支持创新,人人想着创新,大家主动创新的精神和文化氛围。我希望锦联企业的各产业领导人,要主动和能动地承担起企业创新的领导重任,领导和带领所属企业的全体员工,开拓和创造性地发展企业,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以便在中国战略性的转型阶段和高速增长的存量期限内,实现锦联集团整体规模和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为锦联企业未来更大的发展目标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

  我相信:就创新而言,选择是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各产业的领导人敢于和能够领导创新,并且使其真正成为深入人心的企业精神,那么我坚信,在不久或更远的将来,我们所领导的产业就会有希望站在行业的前排。我期盼着锦联各产业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创新,并走在行业的前面!


2012年3月《锦联世界》总第199期


阅读次数:1064